2018-4 |
醫療衛生歷史篇:日治時期臺灣的醫療衛生(年度:2017-2018,教育部106-107年度辦理補助社教機構數位人文計畫「臺灣記憶展覽」-4) |
作者 |
范燕秋 |
職稱 |
教授 |
任職機構/學校系所 |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|
重要學經歷 |
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博士 |
專長領域 |
臺灣醫療史、身體史、臺灣科技史、博物館藏品研究與展示、社區文化資產、社會文化史 |
關於本計畫 |
本主題系列是臺灣的醫療衛生歷史,為了聚焦於現代醫療與公共衛生如何建立,首先展示日治時期臺灣的醫療衛生發展。基本上,臺灣的現代醫療是在十九世紀後期,由西方傳教士所引進的。1858年至1860年,由於大清帝國戰敗於英法聯軍,臺灣被迫對外開港通商,西方傳教士跟隨其國家勢力來臺宣教。在晚清特殊的政治環境下,西方傳教士遭遇極大阻力,但運用西方醫學傳教,特別是外科手術在麻醉與消毒兩方面的進展,使傳教活動逐漸克服險阻,建立傳教的據點。也可以說,十九世紀後期臺灣現代醫療發展是以西方傳教醫療為起點。 儘管如此,無論從現代醫療體系的確立與推展,或者從公共衛生建立的角度,更為重要的時代則在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之後,日治五十年期間。當時日本歷經十九世紀中葉的明治維新,確立採行西方現代醫學為發展方針,並為防治以霍亂為主的傳染病,開始推動公共衛生。也因此,日本治臺之初,基於鞏固殖民統治的實際需要,特別為處理熱帶風土與傳染病問題,將相關制度、措施引進臺灣。當然,所謂公共衛生不僅止於制度的建立,重要的是實際運作、成效以及影響,這也是本次主題展示的內容重點。 |
研究助理 |
黃盈瑄(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碩士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