詞條 解釋
物價膨脹

社會上多數商品與服務的價格普遍上升。

比較利益

比較利益 (comparative advantage);某國在生產某項品上具有比較利益,意指該國生產該項產品的成本較低。

新臺幣

臺灣1949年6月15日以後通行的貨幣。

惡性物價膨脹

通常指物價膨脹率月增率超過50%的情況。

市場制度

臺灣接受美援期間,美援物資出售後所產生的基金,主要用於經濟發展計畫。

尹仲容

尹仲容 (1903-1963) 影響臺灣戰後初期經濟發展的重要財經官員,1958-1963年期間為行政院貿易外匯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,1960-1963年為臺灣銀行董事長。

實資薪資

物價上漲時,薪資水準通常會調整上升,實質薪資是指扣除物價膨脹影響後的薪資所得。

多元匯率制度

政府控制匯率,而且,不同的進口與出口品,適用不同的匯率。

外銷沖退稅

廠商進口原材料,加工後出口,則進口原物料可以免徵關稅或貨物稅。

外匯

外國發行之貨幣與金融資產。

國民所得

一年當中所有家庭與企業的薪資與資產所得之總和,其中,資產所得包括利息,租金與利潤。

國內生產毛額

國內生產毛額(GrossDomesticProduct),一年當中所有個人與機構所生產的商品與服務之總和。

固定匯率制度

匯率水準由政府控制。

嚴家淦

影響臺灣戰後初期經濟發展的重要財經官員,1958--1963年期間為財政部長,1966-1978年為副總統。

十九點財經改革方案

1960年1月,行政院推出的財經改革方案,對於臺灣戰後的高成長很有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