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記憶--跨世代的校園記憶

 

TM 08 033

展覽紀念章-來來來來臺大 去去去去美國

 

展覽呈現「臺灣記憶系統」典藏之各世代的校園記憶,有四大主題單元,包含傳統漢學教育(書院)、西式教育(傳教士及殖民者)、1945年以後教育及臺灣教育通論。展覽內容包含主題書展、不同書院面貌、日治時期學生上課情形、以及臺灣教科書內容。邀請民眾/機構一起參與分享,共同串起「跨世代的校園記憶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1. 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

 

記憶所繫之處,是生活於島嶼上民眾的食、衣、住、育、樂。國家圖書館「臺灣記憶系統」典藏20世紀前後之原住民生活圖像、各地老照片、基督教長老教會文獻、愛國獎券、古書契、家譜、碑碣等,數量超過240餘萬頁影像及20餘萬筆後設資料,為本館五樓展之展品主要來源。

臺灣記憶系統QR Code http://tm.ncl.edu.tw/index?lang=chn

影像來源:國家圖書館及臺北市立文獻館(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)

臺灣記憶LOGO — 蘇東坡字

 

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博士(George L. Mackay, 1844-1901)於1872年來到臺灣。與同行的李庥牧師約定,雙方以大甲溪為界,馬偕留在台灣北部傳教。本張圖片為馬偕於1882年所創設的淡水牛津學堂。

TM 08 003

淡水牛津學堂
十九世紀末,國圖登錄號:19th0030

 

嘉義公學校 兒童手工實習
1915年,國圖登錄號:002417005

 

艋舺公學校女學生在作花及裁縫的樣子
1910年,國圖登錄號:002416238

 

光緒15年(1890)英國長老會甘雨霖牧師在臺南創立「訓盲院」,至明治33年(1900)改組為臺南慈惠院盲人教育部,大正4年(1915)加設啞生部,改為「臺南州立盲啞學校」,光復後改為臺灣省立臺 南盲啞學校,即今日國立臺南啟聰學校。

臺南盲啞學校盲生普通科課程
約1920年代,國圖登錄號:002417112

 

公學校工藝課(龍山國小)
日治時期(1895-1945),國圖登錄號:c160

 

公學校家事課(蓬萊國小)
日治時期(1895-1945),國圖登錄號:c161

 

推薦閱讀

1.   圖解臺灣教育史 / 蔡元隆, 黃雅芳, 張淑媚
2.   臺灣歷史地圖 / 黃清琦、邱意惠、蔡泊芬 地圖繪製
3.   臺北建城一百二十週年跨世紀教育特展 / 高傳棋作
4.   臺灣教育史 / 何憶如、張耀宗、彭煥勝、曾素秋、葉憲峻 ; 彭煥勝編著
5.   大人的小學時代 / 柿子文化編著
6.   臺灣史新聞 / 臺灣史新聞編輯委員會編著 ; 曹銘宗撰文
7.   臺灣400年 : 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人文 / 經典雜誌編著

 

2. 傳統漢學教育(書院)


  • 1665年全臺首座孔廟建立

    全臺首座孔廟建立


  • 1767年澎湖文石書院建立

    澎湖文石書院建立


  • 1843年學海書院(原文甲書院)建立

    學海書院(原文甲書院)建立

  • 1683-1893年書院數量達60餘所

+ -

當代學生上學的地方稱為學校,負責人是校長。而在古代,這樣的地方叫做書院,負責人稱為山長。 臺灣官方漢學教育始於明鄭時期設立書院。本單元展示臺灣不同書院面貌,及以書院為發想之設計。

相關人物:陳永華、陳維英
相關地點:臺南孔廟、文石書院、學海書院、老師府
影像來源:國圖及臺北市立文獻館(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)收藏之作品數位輸出。

 

陳永華是奠定臺灣漢學文化教育者-倡議建孔廟(臺南孔廟)、設書院、開科舉。為推廣教育,兼任書院山長。金庸小說「平生不識陳近南,便做英雄也枉然」中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相傳為陳永華的化身。

 

臺灣首座孔子廟,稱「全臺首學」,建於明永曆19年(1665)。清代地方官學所在地常與孔廟同一處。日治時期孔廟曾被充當為公學校。

臺南孔廟明信片
約1920年代,國圖登錄號:002417021

 

文石書院位於澎湖馬公市,建於乾隆31年(1767)。日治時期,地方人士將書院改為孔子廟,為今澎湖孔廟。

文石書院明信片
約1920年代,國圖登錄號:002417591

 

「學海登瀛建北臺。新興書院育人材。」-出自黃純青《晴園詩草》
學海書院於西元1843年(清道光23年)創建。現為高氏宗祠(今北市環河南路),是國家第三級古蹟。學海書院山長陳維英舉人,作育英才無數。

學海書院老照片
清末,國圖登錄號:d182

 

臺北大龍峒陳家,前後共出了3名舉人,陳維英、陳維藻及陳肇興,功名睥睨全台。其中陳維英曾任學海書院山長,作育英才無數,地方上均尊稱「老師」,因此稱祖厝為老師府。

《臺北市古蹟概覽》
約1807年代,國圖登錄號:101027151

 

明信片上印有中、英、日文說明「臺南孔子廟─領臺前約200年間人材養成的殿堂,以全臺首學著稱。約在270年前創建」。

孔廟與和服女子明信片
約1930年代,國圖登錄號:002417975

 

本期面值新台幣伍圓,圖案為「全臺首學」臺南孔廟,獎券右方印有「臺南市孔子廟」,四角印有「重整道德」。

愛國獎劵第壹佰柒拾捌期
約1957年,國圖登錄號:0178

 

面臨考試,考生會向書院祭祀的神明(文昌帝君)祈求考試順利,金榜題名。國圖2016年設計「文昌君閱覽證」,蘊含本館對讀者的祝福。

國圖文昌君閱覽證
2016年設計

 

推薦閱讀

1.   取書包,上學校 :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 / 黃震南
2.   臺灣的書院之社會功能及文化特色 / 施玉柔著
3.   臺灣科舉家族 :新竹鄭氏人物與科名 / 林文龍
4.   臺灣的書院與科舉 /林文龍
5.   臺灣的書院 / 李鎮岩

 

3. 西式教育(傳教士及殖民者)


  • 1882年馬偕創牛津學堂

    馬偕創牛津學堂


  • 1895年芝山巖學堂,最早日語教學機構

    芝山巖學堂,最早日語教學機構


  •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

    臺北帝國大學成立

  • 1939年學齡兒童就學率53.15%

  • 1943 年臺灣實施六年義務教育制

+ -

臺灣西式教育始於17世紀中葉,從外國傳教士設教會學校,清朝劉銘傳設立「西學堂」,到日本殖民時代引進近代國民教育。
本單元展示日治時期學生上「唱歌課」、「體操課」、「手藝課」的情形。

相關詞彙:柔道、茶道、插花
影像來源:國圖收藏之數位輸出。

此為臺北州蘇澳郡下南澳的原住民教育所(日治時期稱「番童教育所」)。學童穿著日式和服,中間站立者是巡查,也是老師。

此類機構所教的科目有:修身、國語、算術、圖畫、唱歌、體操以及「實科」(工藝、家政)。

原住民教育所
日治時期,國圖登錄號:00259034

 

霧社公學校的原住民學童,穿著傳統服飾,依老師彈奏音樂唱歌舞蹈。

霧社的公學校
約1930年代,國圖登錄號:002414358

 

柔道運動源自日本,20世紀初期,劍道與柔道正式成為日治時期「體操課」科目。圖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(創始於1898年,今臺北市建國中學)男學生練習柔道。

臺北第一中學校 柔道基本練習
約1920年代,國圖登錄號:002416210

 

肋木架是日治時期校園常見的機械體操輔助用具,可鍛鍊腹肌。圖臺南師範學校(創始於1899年,今國立臺南大學)男學生運動情形。

以肋木進行運動 臺南師範學校
約1920年代,國圖登錄號:002417098

 

私立淡水高等女學校(今淡水中學,1916年落成)女學生藝能課學習茶道(上圖)及插花(下圖)。

私立淡水高等女學校
約1920年代,國圖登錄號:002415973

 

4. 1945年以後教育

  • 1946年禁止中等學校用日本語

  • 1953年頒發「臺灣省高級中學及專科以上學生軍訓實施辦法」

  • 1959年頒定初級中學學生制服樣式

  • 1971年規定國小制服樣式

+ -

還記得小學上課的情形嗎?您對課本內容還有印象嗎?
本單元展示1945-1946年臺灣三家出版社發行的國語文教科書,讓大家體驗早期臺灣學童上課內容,藉此喚起大家對教科書的記憶。連結「臺灣記憶網站」可閱讀書籍電子全文。

相關詞彙:教科書、家庭、同學、畢業
影像來源:國圖收藏書籍之數位輸出。

 

4.1. 初等國文教科書

以短句文字搭配插圖,文與圖約各佔一半,教導學童認識家庭成員及日常生活。插圖人物穿著為傳統服飾。

初等國文教科書(臺中中華書局)
1946年,國圖登錄號:002855228

 

4.2. 學生必讀國文教科書

此書文字最多、圖最少,人物穿著西式服裝。以文言文撰寫,試試看,您是否能斷句?

4.3. 初級小學國語常識課本第三冊

課本封面插圖學童穿西式服飾,手持中華民國國旗,書中有標明定價,反映當時物價。插圖人物大人多著傳統服飾,學童著西式服飾。除課文外亦有練習題。試試看,您是否會答題?

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