詞條 解釋
黃玉階

黃玉階(1850─1918)原籍泉州,生於臺中大肚。少習漢醫,後遷至臺北大稻埕,從事漢醫醫療。清末至日治之初,臺北地區接連爆發霍亂、鼠疫流行,以漢醫倡議防疫藥方。日治初期臺灣鼠疫大流行,建議殖民當局設置黑死病隔離醫院,獲得當局積極回應,受聘主持醫療工作,發揮漢醫參與防疫的積極效用。1897年取得漢醫執照,為證照第一號。1900年,創立臺北天然足會,倡議解放女性纏足;1911 年,發起「斷髮不改裝會」,推動男性改留西式髮型,為推動臺灣社會文化變革的先驅者。

高木友枝

高木友枝(たかぎ ともえ,1858-1943)日本福島県人。1885年東京大學畢業,歷任福井縣立病院院長、傳染病研究所職務、血清藥院院長,以及内務省衛生局防疫課長。1902年來臺,歷任總督府醫院院長兼醫學校校長、臺北病院院長、總督府民政局臨時防疫課長等職,推動鼠疫及瘧疾防治工作。後任總督府研究所所長,及首任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。

風土病

指在某一特定地區重復流行的疾病,也稱為地方病,代表性者如瘧疾、霍亂。

蔡秋桐

蔡秋桐(1900-1984)雲林人,著名臺灣文學作家、詩人,筆名愁洞、匡人也、愁童、秋闊、蔡落葉等。日治時期曾任地方保正,戰後任第一任原長鄉鄉長及臺南縣第一屆參議員。

萊伏蘭

萊伏蘭(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,1845-1922)法國醫師,1880年在非洲阿爾及利亞的軍醫院工作,發現瘧疾是由一種原生動物(瘧原蟲)造成。1901年,發現造成非洲昏睡病的錐體蟲。1907年因原生動物研究發現,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

臺灣總督府醫學校

創立於1899年,承接1897年設立的臺灣土人醫師養成所,以培養臺灣本地醫師為目的,臺灣第一所正規醫學校。學制規定預科一年、本科4年,修業共計五年。其後,歷經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、臺北醫學專門學校,以及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等發展階段。

臺灣傳染病及地方病調查委員會

1899年於臺灣總督府設立,民政局長後藤新平擔任會長,由各府立醫院醫長、醫師兼任委員,共計14人組成。以研究臺灣地方病、傳染病、鴉片癮治療法為目的,並刊行《臺灣醫事雜誌》,為醫學研究發表園地。

臺北更生院

1930年,總督府為矯治臺灣人鴉片煙癮,設置臺北更生院,由杜聰明主持院務,投入鴉片研究,實際擔負鴉片煙癮醫療矯治工作。

耶爾辛

耶爾辛(Alexandre Emile Jean Yersin,1863-1943)瑞士籍法國醫師和細菌學家,鼠疫桿菌發現者,因此鼠疫桿菌的學名以Yersinia pestis 命名。

羅斯

羅斯(Sir Ronald Ross,1857-1932)英國蘇格蘭醫師,在英屬西非發現瘧疾傳播媒介瘧蚊,因瘧疾研究,於190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。

緒方正規

緒方正規 (おがた まさのり,1853-1919)日本熊本縣人,東京大學畢業,1880年留學德國,學習衛生學和細菌學。1886年就任帝國大學教授,及日本最早的衛生學講座,在内務省衛生試験所創設細菌室,建立細菌學研究基礎。

細菌學

細菌學(bacteriology)一個研究細菌的學科,為微生物學的分支。主要工作是辨認細菌、培養細菌、分類細菌種屬,以及找出細菌種屬的特徵。

瘧疾防遏所

在瘧疾防治區內執行瘧疾防治工作。編制人員包括防遏手及助手,主要工作是以顯微鏡篩檢血液,發現瘧原蟲患者,對於瘧原蟲患者強制服用奎寧,以及採集瘧蚊等。

牡丹社事件

因1871年琉球王國船難者在臺灣南部,遭到高士佛社原住民殺害。1874年5月,日本以懲戒原住民為藉口,出兵佔領臺灣南部,攻打牡丹社為主的部落,史稱牡丹社事件。結果由大清帝國與日本經由外交協商,簽訂互換條款,解決紛爭。

熱帶醫學

熱帶醫學(tropical medicine)十九世紀末,由英國醫師萬巴德(Patrick Manson 1844-1922)創建的醫學分科,以研究原蟲和寄生蟲所引發的傳染病為特點。此學科發展與當時英國在熱帶殖民有密切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