詞條 解釋
濱野瀰四郎

濱野瀰四郎(1869-1932 はまの やしろう)日本千葉人。帝國大學工科大學土木工學科畢業。1896年跟隨巴爾頓來臺,擔任總督府土木部技師。1899年巴爾頓因病返回東京,在臺灣持續上下水道建設,期間長達23年,完成南北各主要都市水道設施,1919年離臺。

柯霍

柯霍(Robert Koch,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 1843-1910)德國醫師兼微生物學家,與巴斯德(Louis Pasteur 1822-1895同樣被尊為細菌學開創者。1905年,因結核病研究而獲得諾爾生理或醫學獎。因陸續發現炭疽桿菌、結核桿菌、霍亂弧菌,發展出辨識、判斷傳染病病原體的方法,即細菌學理論,或柯霍氏假說(Koch's postulates)。

杜聰明

杜聰明(1893-1986)淡水人,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。1915年,考進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,專攻藥理學,1922年取得醫學博士學位,為臺灣第一位博士,也是第一位醫學博士。1921年,擔任總督府醫專藥理學助教授,兼任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。1922年升任教授職位。1936年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立,任藥理學講座教授。戰後,臺灣大學醫學院第一任院長,私立高雄醫學院創校校長。

山極勝三郎

山極勝三郎(やまぎわ かつさぶろう,1863ー1930)日本病理學家,帝國大學醫科大學畢業,留學德國,師事病理學家Rudolf Virchow,返國升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,擔當病理學講座。運用化學物質成功製造出世界最早的人工癌。1919年獲得日本帝國學士院賞。

山口秀高

山口秀高(1866-1916,やまぐち ひでたか)日本東京人,帝國大學畢業。1897年4月來臺,擔任臺北病院院長,在院內成立「醫學講習所」,為臺灣現代醫學教育的濫觴。1899年,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創立,為首任校長。歷任民政局事務囑託、民政局技師、臺灣中央衛生會委員等職。

實驗室醫學

實驗室醫學(laboratory medicine)十九世紀後半,西方醫學伴隨細菌學理論發展,在實驗室內運用顯微鏡等科學儀器所進行的醫學研究。在此之前,西方醫學發展是以醫院內的臨床醫療為重點,稱為醫院醫學。

堀內次雄

堀內次雄(1873-1955,ほりうち つぎお),日本兵庫人。1895年以軍醫身分隨日軍來臺。1896 年5月返回東京,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專研細菌學。1915年接任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三任校長,任期長達22年,培育許多傑出的臺灣醫師。

北里柴三郎

北里柴三郎 (きたさと しばさぶろう,1853-1931)日本熊本縣人,1883年帝國大學畢業。留學德國,師事柯霍(Robert Koch),1889年成功培養破傷風菌。進而,與德國醫學家Emil Adolf von Behring開創血清療法。1892年創立傳染病研究所,1914年轉移創立北里研究所。歷任私立慶應大學醫學部長、日本醫師會會長等職。

北白川宮能久親王

北白川宮能久親王(1847-1895,きたしらかわ のみやよしひさ しんのう)日本皇室伏見宮邦家親王第九子,繼承北白川宮家。留學普魯士,專攻軍事。歷任歩兵第一旅團團長、陸軍中將,第四師、第六師及近衛師團團長等職。1895年因臺灣民主國成立,率領近衛師團來臺,展開為期近半年的乙未戰役,10月底因瘧疾(一說霍亂)病死於臺南。

免疫學

免疫學(immunology)以闡明動物身體免疫機能為目的的學科,在成為獨立的學科之前,是屬於細菌學的範疇。主要是以基礎醫學、藥學、生物學、臨床醫學進行研究。